如图l,在等腰梯形ABCD中,AB∥CD,已知AB=12,BC=,,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,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,将等腰梯形ABCD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等腰梯形OEFG(O、E、F、G分别是A、B、C、D旋转后的对应点).
(1)写出C、F两点的坐标;
(2)将等腰梯形ABCD沿x轴的负半轴平行移动,设移动后的OA的长度是x,如图2,等腰梯形ABCD与等腰梯形OEFG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,当点D移动到与等腰梯形OEFG的内部时.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;
(3)当等腰梯形ABCD沿x轴的负半轴平行移动,在直线CD上是否存在点P,使△EFP为等腰三角形?若存在,求出P点的坐标,若不存在,说明理由.
解:(1)过C作CH⊥于点H
BC=,
∴CH=BH=4 ∴C点的坐标为(8,4)
同理可得F点坐标为(-4,8).
(2)设AD、DC分别与OG、OE交予点M、N
∠DAB=∠GOA=,
OM=AM= =,ON=4
连结OD,,
即
=
=
(3)设P点坐标为(,4)
(Ⅰ)若PE=PF,在Rt△PNE和Rt△PGF中,
由
得解得=4
(Ⅱ)若PE=EF,
得,解得(舍去)
(Ⅲ)若PE=EF,则
得,化简得
方程无解,此时P点不存在.
综合(Ⅰ)、(Ⅱ)、(Ⅲ)知。所求P点坐标为,
梯形性质:
①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;
②梯形的中位线(两腰中点相连的线叫做中位线)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。
③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。
梯形判定:
1.一组对边平行,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。
2.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。
梯形中位线定理:
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,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。
梯形中位线×高=(上底+下底)×高=梯形面积
梯形中位线到上下底的距离相等
中位线长度=(上底+下底)
梯形的周长与面积:
梯形的周长公式:上底+下底+腰+腰,用字母表示:a+b+c+d。
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:上底+下底+2腰,用字母表示:a+b+2c。
梯形的面积公式:(上底+下底)×高÷2,用字母表示:S=(a+b)×h。
变形1:h=2s÷(a+b);
变形2:a=2s÷h-b;
变形3:b=2s÷h-a。
另一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: 中位线×高,用字母表示:L·h。
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面积为:对角线×对角线÷2。
梯形的分类:
等腰梯形:两腰相等的梯形。
直角梯形: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。
等腰梯形的性质:
(1)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。
(2)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。
(3)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。
等腰梯形的判定:
(1)定义: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
(2)定理: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
(3)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。
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